後色彩管理時代來了!

官宣!後色彩管理時代來了——
趙廣 姚磊 色彩標準化 2018-10-16 (轉載)

編者按:隨著近期C9問世和落地,首批通過C9評價企業率先亮相獲得行業高度關注,中國標準化開始助力於中國製造提升印刷包裝品質,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出堅定步伐,由此色彩管理步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世事不斷變化,科技日新月異,印刷也不例外,色彩管理當然也不例外。自CTP技術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問世,色彩管理也隨之作為技術新寵一度受到行業熱捧。

「李杜文章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在被熱炒了這麼多年之後,現在再提起「色彩管理」這個詞已然不那麼時髦了。究其原因,一來眾多業內人士老生常談,耳熟能詳,但不少人又感覺概念很虛,形而上學,難以落實;二來當年也有很多客戶斥資投入,但卻發現色彩管理遠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可謂投入巨大,而產出甚微,一招被蛇咬,先鋒反而成了先烈;三來色彩管理所需設備、軟件及人員等都有較高的要求,令不少管理者或老闆望而卻步……如此種種,弄得行業對其或束之高閣,或畏色彩管理如虎,甚至避而遠之而唯恐避之不及。

由是如此,隨著近期G7變故,C9崛起標誌性事件,印刷行業正更新迭代,開始加速翻頁進入「後色彩管理時代」的新篇章!

首先,「後」體現在印廠進化。

現在印刷企業整體上已經完成了從CTF到CTP的進化,幾乎都採用CTP直接製版,大部分企業都買得起海德堡、高寶、小森等進口昂貴設備,相互之間的比拼已從硬實力過度到了軟實力的階段。

數年前的印刷企業完全不愁接單,只要買回一台印刷機、拿了菲林、曬了版就上機印刷並可以放心交貨了,只要能印出來就幾乎完全無需考慮色彩問題,一般機長都是通過眼睛看色,即便是做了所謂「色彩管理」,之後也只是偶爾用密度計監控一下實地密度而已;客戶要求雖低,但利潤卻是相當豐厚的,不少業內人士甚至坦言即使印錯一次,返工重印也還是有利潤空間;

而今時今日的印刷相比之前,顯然已不能同日而語,印刷企業好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整個印刷行業也從印刷企業的供方市場悄然過度到了印刷買家的市場。


誰的市場誰就更有話語權和主導權,如此一來,印刷企業一方面不但要主動壓低單價搶單印還要印好,要跟足客戶簽好的色樣或是客戶指定的數字標準;這就要求機長必須轉變原來粗放式操作到標準化操作,轉變主觀意識到客觀標準,「一切能數字化的終究數字化」從一維的眼睛看色轉變到二維的密度加減要再進一步到三維的Lab空間認知,從單一的印刷密度監控到Lab值、疊印率、網點擴大、灰平衡等多元指標的監控。明確認知以ISO12647-2標準為基礎的各項行業認證具體技術要求,譬如國外的G7/PSO/GMI等,逐漸成為印刷企業的一項必備條件,而國內的C9評價體系相信在行業共同推動下成熟也將指日可待。

另一方面則需要考慮內部不同機台之間如何最大化提升生產效率,減少停機等待時間,從而可以多印幾套版。「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在機台上靠機長經驗來調節墨鍵的做法正在被改變,上機就能立刻跟到色並直接大貨生產正在成為一種趨勢。譬如科雷的EZColor屏蔽墨鍵,裝版即印,老樹開新花,直接賦予印刷機數字化生命;而印刷CIP3連線放墨幾乎成為每家普通印刷企業的基礎標配,從單點測量儀器升級至機台軌道掃描儀,並輔助操作者進行色彩的數字評估將會是不可逆轉的方向。


第三個方面則是印刷的數字化標準化趨勢逐漸暴露出傳統印前存在的眾多短板。由於色彩受上下工序銜接影響,牽一髮而動全身,印前色彩知識的匱乏導致色彩處理不合理,從而造成印刷跟不到色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一條曲線打天下,所有出版都是一個目標ICC,遇到高端色彩要求不得不頻頻改版等,因此更是時候重提「七分印前三分印刷」戰略。整體規範和全面提升印前、印刷能力,通過全面標準化實施從本質上進行解決色彩問題才是根本之道。


此外,不同類型的業務結構、小批量個性化的短訂單交錯重構出多元化的廣義印刷格局,使得今天的印刷企業可能有多種不同印刷方式並存,包括普通膠印、UV特種印刷、數碼印刷、柔印、大幅面噴繪等,而色彩管理的觸角更是延伸到了書刊、標籤、廣告、包裝等多個不同領域,跨媒體的印刷方式之間的色彩匹配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生產之前就必要綜合考慮。比如同一份訂單採用數碼印刷的補數單的色彩是否可以與膠印大貨相匹配?柔印樣能否與數碼樣或膠印樣相匹配?UV金銀卡前端打樣是否可以準確預見實際上機效果等。

其次,「後」體現在標準更新。

這些年印刷標準發展的歷程是,國際標準從無到有,2000年以前幾乎沒有所謂的國際標準或標準化應用,各個組織或公司各行其道;從2000年以後到2004年,逐漸有ISO12647作為膠印印刷的標準開始應用了,實現了從0到1的跨越,但其影響範圍則較小,從2004年到2008年,國際標準進行了升級,在印刷行業的應用也迅速開始流行,期間美國G7校准方法研發成功並獲得行業認可;從2013年以來,ISO12647標準開始更新到2013版本,包括北美基於G7的ISO15339也開始登上行業舞台,國際標準的發展逐漸形成以歐、美為主的格局,歐洲Fogra體系、美國GRACoL/SWOP體系已被業內廣泛採用。

而國內色彩標準發展滯後,時至今日依然十分匱乏,業內基本上都參考歐美標準,由於標準傳播、行業應用都有一個過程,國內標準在引用時間上大致要落後歐美2-4年時間,但近年來這個時間差已越來越短。因此,回顧2008年之前,雖然業內幾乎沒有成文的行業標準但應用範圍有限,各家都在用各家自己的ICC Profile(色彩特性文件),而且敝帚自珍,視為寶貝,不肯輕易分享給另一家,所以更不用說啓用當時實際上已經發佈出來的北美GRACoL/SWOP或歐洲Fogra(如Fogra 39,即ISO Coated V2)標準ICC或是日本Japan Color了?那個年代的色彩管理基本上是二維的且局限於本廠應用,做法是先在自己印刷車間印完一個測試標版,然後測量掃描生成自己的ICC,然後作為數碼打樣目標匹配。這樣的好處是自己內部打樣與印刷可以基本跟到色,但問題在於不同印刷企業所用印刷機、紙張、油墨等各不一樣,各自為政帶來的結果是相互之間不統一,遇到需要跟其他家的色彩時就非常麻煩,有時需要特別去問印刷企業要ICC文件。這對於訂單跨越多個印刷企業的印刷買家來說,可謂苦不堪言,有時為了色彩問題而不得不遠距離印刷調貨,成本可想而知。

而時至今天的流行的做法則是升級為三維方向,即數碼打樣和傳統印刷都追國際標準,因為國際標準是公認的,是統一的,譬如北美GRACoL或歐洲Fogra,這樣好處是不但印企自己內部數碼打樣與傳統印刷的色彩可以達到一致,而且與其他印刷大廠或是海外客戶標準色稿相比,顏色也是一致的。這大大減少了印刷買家的困擾和成本,也整體降低了行業成本。因此行業標準逐漸演變成了以印刷買家為驅動,印刷企業緊跟其後的趨勢;反之,那些跟不上標準發展的企業,其前景顯然是有局限的,是令人堪憂的。

具體到技術原理,之所以不同印廠間的顏色能夠還原到一致,是因為國際標準中不但規定了不同的紙張分類,而且規定了油墨應該要印到的目標實地Lab色度值,還規定了決定不同紙張層次階調的網點擴大曲線,基於此只要能夠達到ISO標準,即使不同印廠其整體顏色也都能夠還原到基本一致。只是ISO標準隨著行業的變化、技術的進步也在不斷更新,從2004年第一版,到2007年的增補版,到2013年的第三版,計劃2019年再修訂出新版。其中紙張分類也從5種增加到了8種,紙白數據也根據當前行業用紙習慣進行了再定義,相應的實地Lab值和網點擴大也有重新修正。

其中影響最大的無外乎是測量模式M0和M1的變化,由於受紙張螢光增白劑(OBA)的影響,需要用新的測量模式M1(D50)才能最大限度解決螢光增白劑對色彩的影響,而舊的模式只適合於含螢光劑較少的紙張。所以由新標準衍生的數據集(Dataset)和特性文件(ICC)都無一例外採取了M1的測量模式,譬如Fogra 51/52;CRPC1-7(含GRACoL2013)等。

目前行業的色彩管理標準大體分為兩大派別:歐洲以ISO 12647為基礎,注重網點擴大TVI,舊標準分為5種紙張,以Fogra39/47為代表,新標準分為8種紙張,以Fogra51/52為代表,由此對應的是PSO認證;美國以ISO(PAS公共可用規範)15339為基礎,注重灰平衡控制(Gray Balance),以CRPC1-7分為7種參考印刷條件,舊標準以GRACoL2006為代表,新標準以GRACoL2013為代表,由此對應的是G7認證。此外,由國內中印科院CAPT領銜攻關的C9評價體系已初露端倪,首批南北兩家通過C9評價企業率先亮相獲得行業高度關注,並將於2018年上海全印展AIP正式對外發佈。在國內知名品牌商的認可和要求下,勢必將在國內印刷示範企業引發一波新的標準化浪潮。

此外,數碼打樣品質檢驗的ISO12647-7標準也於2016年更新了第三個版本,採用更接近人眼視覺感知的 DeltaE 2000取代原來的DeltaE 76模式作為新的評判標準,這也預示了一個色彩容差指標數字與視覺愈發趨同的方向。

從無到有,從本廠標準到國際標準,從標準1.0到標準2.0,「後色彩管理時代」已經呼之欲出。

再次,「後」體現在儀器改進。

從色彩管理的供應商角度來看,近些年也是風雲際會、競爭激烈以至重新洗牌。並且產品更新換代、功能升級、自動化程度提高,緊跟ISO標準的發展和行業趨勢也是一個特徵。


比如Gretagmacbeth(格靈達)被美國X-rite(愛色麗)收購,X-rite又被Danaher(丹納赫)收購,供應鏈重整帶來的是產品線重整。目前像入門級的i1 Pro升級為i1 Pro2; 輕量級的i1iO升級為i1iO2;i1iSis升級為i1iSis2; 所有原來舊款的500系列和Spectroeye系列已全系停產,全部更新為觸摸屏、帶M1測量模式以及內嵌G7/PSO標準的Exact分光密度計;同樣的升級也出現在軌道掃描和積分球測量儀器上,如IntelliTrax全面升級為IntelliTrax2,SP 6x系列升級為CI 6x系列。儀器新版儀器都支持ISO-2013新標準,且功能強大,但遺憾的是很多印廠採購之後,由於缺乏專業培訓,依然停留在用舊標準舊儀器的基礎和習慣上,根本不知新功能有什麼用?什麼時候用?比如不知道Exact的G7模板和M1的使用場景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由此帶來的色彩異常、跟色困難也就在所難免了。

而業內另一知名品牌德國 Techkon(特強)品牌自2016年以來也在更新自有測量產品線,譬如從SpectroDens、SpectroDrive都先後更新,使用D50標準光源可以測量紙張螢光增白劑的M1模式都是標準配置,同樣也包括日本Konica Minolta的FD系列測量儀器。


對於重型設備軌道掃描儀方面來說也是百花齊放,除了最經典的自帶真空吸風的IntelliTrax2(最新版)和紅外線對齊的SpectroDrive NG(New Generation)紛紛被印刷機原廠品牌OEM之外,更多選擇的軌道掃描系統由於其成本優勢也迅速降低了數字化印刷品控的門檻,包括利用自帶導向滑輪的手持分光密度計SpectroDens NG進行軌道掃描的iGem,還有集電腦以及軟件於一體的第三方一站式掃描解決方案ColorRuler(卡徠)等。


從這些行業廣泛採用的儀器的發展,可以發現:現在幾乎所有色彩測量儀器的廠商都會與標準同步更新,包括M0和M1雙測量模式、測量光源等,而為了應對最新版本的國際標準;也都會內嵌一些國際標準參考數據,如G7/PSO;同時還會更加註重智能化和自動化,譬如一次測量多次多重顯示等,值得一提的是Techkon分光密度計通過固件升級也可以實現色度與密度一次測量同屏顯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已更新換代,而印刷企業卻不具備,或者雖具備卻不能正確使用,不能發揮其功效,恐怕是難以真正善其事,難以跟上新標準的發展,恐怕只能在「後色彩管理時代」中落伍。


從次,「後」體現在軟件升級。

放眼到軟件方面,同樣也是日新月異,推陳出新。譬如數碼打樣軟件從之前BestColor升級到現在EFI Fiery XF,以及高端市場相對更青睞的CGS/ GMG,軟件自身的更新版本均已經同步支持新標準、新測量模式以及新款打印機和測量儀器;而鼎鼎大名的GratagMacbeth公司也已被並購,其業內著名的製作和編輯色彩特性ProfileMaker軟件也停止開發,同時包括X-rite的老版本ColorPort測量軟件也已不再更新,目前均由X-rite公司的i1 Profiler軟件統一取而代之。

除此之外,如ColorLogic、Alwan、Chromix、ColorGate、BodoniSystem、basICColor、Onyx、Caldera等公司百家爭鳴,爭奇鬥艷,極大豐富了原來單調的色彩管理產品線;譬如Chromix公司的Curve是美國G7官方開發軟件,不但可用於G7色彩校正,對於油墨檢驗、網點擴大分析、數據對比等都大有幫助,且最新版本已涵蓋圖表測量可提供一站式窗口服務;而BabelColorCT&A(色彩翻譯及分析器)是專門為測量、轉換和分析單個顏色或小批量顏色(取決於工具)而設計的工具集合,其中尤其對於標準光源ISO3664評估具有積極意義;PatchTool/Colorthink則可以在顏色管理環境中導入、查看、編輯、測量、比較、平均、連接、轉換和導出色彩特性文件;BodoniSystem團隊開發的PressSIGN用於監控和提高印刷品質,幾乎成為了印廠數字化評估必配;

除了普遍的二維曲線調校,三維的ICC特性文件轉換之外,具有循環校正功能的 Device-Link(DLP)之類軟件(如CGS ORIS PressMatcher/InkSaver 可以選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開放性給行業的一體化整合應用帶來便捷性和可能性。同時,越來越多軟件開始採用雲端訪問功能授權,例如CGS LYNX就可以以用戶名和密碼登錄進行額定次數的色彩計算;而英國BodoniSystem團隊開發的PressSIGN(GPM)、富士美國(與CGS合作)開發的ColorPath等都具有雲端特性,通過大數據中央處理和互聯網權限訪問,可以實時監控到全球任何角落參與其中的印刷企業的色彩品質表現,並且隨時可以生成數據報告,這種方式契合當前工業4.0的智能化發展方向,無疑將會成為行業新寵。

至於ICC Profile方面在歷經2.0和4.0版本之後,ICC Max版本已經問世並正在推廣了,當然其並不作為一個ICC V4更換版本,而是作為其一個擴展。ICC V4版本綁定了D50色度,iccMAX在選擇光源和色彩匹配功能方面提供了靈活性。它通過可選的光譜PCS空間來支持顏色信息的光譜交換,並且支持在PCS上使用顏色外觀處理,支持在v5配置文件中存儲外觀屬性。同時可以將各種類型的信息存儲在一個iccMAX文件中,以支持智能或動態CMM的運行時轉換創建。

而對於專色的色彩管理也有所突破,ISO 20654標準定義的SCTV(Spot Color Tone Value)和ISO 17972定義的CxF(ColorExchage Format)格式改變了原來專色只有實地Lab定義的窘境。涵蓋了專色的網點變化(SCTV),專色的透明度,專色與黑色的疊印數據,甚至是不同網點的光譜曲線進行了定義,已然就是一個專色的ICC 特性文件了。現在已有印刷買家直接給印刷企業以CxF文件格式作為專色目標了。除了ISO標準之外,對應的應用軟件CGS CxF Toolbox和GMG OpenColor也相繼發佈並各顯神通,使得專色的色彩管理更加精確和確定。

色彩管理軟件依託於測量儀器提供的數據,參考設定標準,進行分析、整理、優化,並進行色彩管理最後的一環色彩轉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軟件品牌、產品眾多、升級頻繁、且其每一步的操作和設定也都非常講究的,一個不小心,色彩處理的結果就會差之毫釐、謬以千里,而這樣的損失到了印刷環節往往是無能為力的,難以扭轉的。一個合適的軟件固然重要,使用這些軟件的操作人員素質也同樣重要,之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軟件操作多是在印前,印前可謂四兩撥千斤,其在整個印刷複製流程中的重要性十分突出,甚至是關鍵性的。


最次,「後」體現在服務轉型。

過往由於色彩管理的相對專業性和對應人員缺乏,印刷企業多選擇第三方的色彩管理服務為主,其中專業的色彩管理師傅,大陸有之,亦不乏港台人員,很多時候他們的做法並不公開或是半公開,對於要訣和技巧更是藏著掖著,以管理員自居甚至是設置軟件權限密碼等,這樣服務商的目的就是希望印刷企業始終離不開自己。殊不知這樣做法在將來市場會越來越不待見,一來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技術和知識傳播碎片化,壁壘不在,門檻降低;二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新一代的色彩管理人員開始接棒擔綱,在互聯網思維下成長,具備新思維,善用新媒體;所以後色彩管理時代最重要的特點是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服務一定要開放,技術一定要共享。

同時,色彩服務也要放眼於不斷迭代的服務。一方面有部分企業仍然停留在十年前的色彩管理階段,配套設備儀器軟件以及人員專業知識過於老舊,行業新技術層出不窮,印廠在達到標準的基礎下,諸如XCMYK,調頻網,廣色域,多色分色取代專色,專色色彩管理、標籤柔印、數碼噴墨等跨印刷方式的色彩匹配等課題都需要技術的迭代創新,自然色彩管理服務也要與時俱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部分企業有一個誤區就是以為做了連線就是做了色彩管理,殊不知這二者非但不能划等號,而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和應用。CIP3連線只是一個實現了印刷根據印前數據自動放墨的功能,相當於打通一條數據通路,提高了手動放墨的效率和準確度而已。而色彩管理是校正、規範、管理顏色複製的整個流程,色彩管理才能真正實現顏色的快速、準確複製。所以說沒有連線的色彩管理可能效率不夠高,需要手動調墨,但沒有色彩管理的連線依然是顏色偏離,仍然需要沒完沒了地改版。


服務轉型也體現在印企服務本地化。之前的做法多是邀請香港甚至是國外的專家,到廠服務,建立標準。由專家負責維護,內部人員照章執行,出現問題了就找專家解決。這種做法,顯然也愈發不合時宜,不但無法調動內部人員的積極性,第三方協助也往往難以隨時到位,甚至有印刷品牌買家出於保密或是看到了這種方式的局限性而拒絕印刷企業採用這種方式。隨著服務的開放,資訊的傳播,一定會逐漸過渡到印廠自我擔綱為主,外援專家為輔。這就要求企業內部員工必須接受更多的培訓和掌握更多的技能,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近年來,每屆香港APTEC印刷科技研究中心舉辦G7專家培訓班報名火爆就印證了這一判斷,很多企業都開始有意識主動或被動送員工深造進修色彩管理,並將標準致力於內化為自己的規範,從而提升自己工廠的綜合競爭力。所以像裕同、雅昌、當納利、雅圖仕等都有自己內部的標準化專家和色彩管理部門或小組,也就不難理解了。

服務轉型還體現在服務要有實際內涵。一些先行的企業已經經歷過拿證(G7/PSO/GMI)的階段,但是隨著瞭解認知的深入,痛定思痛的感觸,外圍環境的逼迫,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察覺到色彩管理並不只是要拿一張證書就可以萬事大吉了,而是要應用證書背後的技術力量,開始向印刷生產要效益,甚至都有企業主動提出並不需要拿證證明什麼,而是要真正應用和貫徹色彩管理和標準化以達到客戶要求,並且提升效率,改善品質和節省成本。作為後起之秀的中國印刷C9評價似乎更加持續關注這方面的給印廠的實際幫助,而不在於一時達標,相信到時認證選擇會更加多元化。

此外,越來越多的色彩管理趨向於一體化服務。之前賣儀器的是賣儀器,推軟件的是推軟件,銷耗材的銷耗材,做標準是做標準,只解決自家的產品或服務問題,而對產品之外的問題卻諱莫如深、束手無策。但今天的印刷企業更需要的應該是能夠提供全方位整體解決方案的服務,是要解決一個印刷企業的實際色彩問題,而不僅是一個簡單的軟件或儀器採購,這無疑需要更多增值服務與實體產品的有機一體化的結合才能達到印刷企業的最終目標。所以這也看到很多儀器代理、耗材商家、軟件品牌紛紛去考取專家資質或聯合資質專家,以增強自身實力為銷售賦能;譬如最近印刷家的「服務創造新價值」的模式就是一個很好的創新;相信市場客戶口碑會是最終的試金石。

我們暢想未來可以肯定,新出印刷機一代將比一代更加智能,更加數碼,更加無需人工經驗,而未來的色彩管理也應該會是嵌入在系統中一體整合的智能集成模塊化服務。操作者只需提前設定目標,印刷機根據測量得知當前的紙張和測量油墨特性,對比設定標準,自動循環優化校正並匹配到Fogra或GRACoL或是C9等國際或國內標準,整個過程可能只需一兩個按鍵操作或是完全無需人工干預就可以自動完成,並且可以實現雲端共享和大數據分析。這個終極一體化的解決方案應該是不少設備供應商或智能從業者的研究方向。

總而言之,從筆者可窺探的過去到可感知的當下到可預見的未來,色彩管理從無到有,從無人知曉到熱極一時,從積極試探到驟然遇冷,彷彿已塵埃落定,時勢不再,如果我們把這個階段視為「前色彩管理時代」;那麼從印企生存狀態惡化和要求的轉變、印刷標準的版本更新、測量儀器的更新換代、到色彩管理軟件的替代升級,最後到色彩管理服務的轉型來看,近年來色彩管理顯然並沒有銷聲匿跡,也不可能突然消亡,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獲得新的生命和光彩。

看,「後色彩管理時代」來了,不知道您準備好了嗎?  歡迎您連絡我們 sales@dhd.com.tw